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更可下载纽约情报站APP哦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留学生喜欢深夜逛卖场。 24小时商店示意图,非新闻当事者。 (路透数据照)深夜逛超市竟有疗愈功效? 一名在北美独居的留学生近日分享自己养成「午夜逛24小时超市」的习惯,并详述此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与观察心得。 该贴文吸引不少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欧洲等地华人用户的回应,显示夜间超市作为非典型社交场域,似乎对特定群体具有情绪抒发与心理慰藉功能。
根据小红书网友「EndlessSummer」贴文内容,他表示自己经常在深夜无法入眠时前往24小时超市,「我想见人,但又不想见和我有关的人」,因此选择以陌生人构成的场域作为情绪过渡空间。 她形容自己在货架间穿梭,如梦游般观察他人篮中物品,认为「食物其实也会说话,是另一种自白」。 她强调夜晚才是属于自我的时刻,并形容白天生活如同卖给「伪人俱乐部」,需扮演稳定、理性、不浪费时间的角色,逐渐与真实自我疏离。
她回忆某次午夜进入超市,烘焙区灯光昏暗,彩色蛋糕在货架上格外鲜明,形成与深夜氛围冲突的视觉对比。 结账时,一名墨西哥籍店员忽然大喊「It's Midnight!」,她抬头望向时钟,正好十二点整,象征新一轮日夜交替的起点。 离开时,另一名工作人员微笑说出「Have a sweet night」,让她感受到一瞬间的幸福,大赞「我沉迷与陌生人的每一次相遇」。
该贴文获得超过200条留言回应,其中多数网友表达对作者心境的理解与赞同。 用户「Momo」表示:「我想见人又不想社交,太真实了!」、「Sophia」则说自己习惯去图书馆感受人气,不需对话即可获得陪伴感。 另有网友留言:「我也习惯凌晨两点去CVS」、「在超市比在家舒服」,显示不少人将夜间超市视为低压力、低互动的疗愈空间。
也有留言提及实际经验,如「KFC会额外多给鸡块」、「夜间收银员会少扫几件商品」,反映深夜时段消费与人际互动的特殊性。 此外,亦有用户对「深夜见人而不社交」的需求给予正向评价,认为这是社会压力下的自我修复方式。
尽管有不少网友提到疫情后24小时超市减少营业时数,但夜间行动的需求并未消失。 多数网友表示,深夜外出不单是消费行为,更是一种纾压与自我觉察的过程。 也有留言反映,若居住地治安良好、交通便利,午夜逛超市反而成为独居者的固定仪式,甚至有人称之为都市冥想。 点击下面文字可快速查看或发布对应的便民信息! 纽约情报站让您的生活变的更简单
简介:纽约情报站是汇集全美75万粉丝的公众平台。除了实时新闻、找工招工信息发布、app社区互动,更有微信公众号推文探店等。如果你投稿、爆料、活动策划、商务合作,或者想邀请我们去探店,请联系主编微信: nyinfor
|